新聞中心
行業動態
電改迷局期待重新破題
2014-08-30 12:43:31 瀏覽次數:
繼今年2、3月間先后刊文稱“電力體制改革初步方案形成”、“新電改方案上報國務院”后,《上海證券報》近日追蹤刊出《國家發改委急破電改僵局》,又一次催熱電改話題。2014年全面深化改革行至年中,電改有了新思路?
該報6月6日報道稱,“從多個信源證實,國家發改委體改司于本周三(6月4日)和下周分別召集發電企業與權威專家召開座談會,征求對電力體制改革(電改)方案的意見。此前,針對電網公司的座談會已開,接下來還將陸續征求地方政府意見。文章還表示,“當前電改方案可能涉及的內容包括大用戶直購電、售電側以及輸配電價等方面,與之前陸續披露的內容變化不大。”
新電改方案征求意見
“之前陸續披露的內容”指《上海證券報》2月25日、3月19日報道的新電改方案內容,其重點是“能源局牽頭制定的新電改方案已經上報國務院。新方案以電網逐步退出售電和大用戶直購競價上網為主線,以及電網的財務和調度兩者擇其一獨立”。上述報道中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去年年中,國家發改委體改司和國家能源局電力司分別制定了電改方案,意見統一后確定先放開售電側交易。
目前,新方案以及被折中掉的詳細內容均尚不明確。只是有報道說能源局擬的方案比較積極,而發展改革委體改司版相對保守?!渡虾WC券報》上述知情人士分析折中的理由是,“如果電網只保留輸配權,發電方和用電方直接交易,電價完全市場化,多年來一貫形成的國家定價局面將被改變。”照此理解,發展改革委將保留電力定價的權力,電網沒有完全退出售電側,多買多賣的電力市場仍不能成行。
而《第一財經日報》去年9月報道顯示,統一后的新方案有兩大要點,即:推廣直購電,逐步形成市場化的電價形成機制;對電網企業改革,電網企業的收入將由國家核定,不再承擔買賣電力的角色。彼時對電網企業的改革力度更大,其退出售電側一步到位。
《東方早報》6月7日報道采訪的業內人士評價,“目前電改的方向,應該是實現發電方和用戶直接交易。”文章中另一位業內人士認為,在現有格局下放開售電側,上游賣家還是只有電網企業,售電企業完全沒有議價權。售電側改革作為電改的高級階段,必須有先決條件:政府完成對電網的單獨定價;厘清輸配成本;逐級限期,放開電價。
但業內對直購電改革的反饋更不容樂觀?!吨袊洜I報》刊發的有關新電改座談會的報道顯示,“五大發電集團‘冷對’直購電改革”。原因是“由于發電機組開工不足,發電企業對電力改革并不積極,甚至認為與電網合作,穩定的供需關系更適合目前的狀態”。
又是意見分歧,看來新方案正式獲批還要時間?!兜谝回斀浫請蟆啡ツ?月報道透露,“按照決策程序,國家發改委內部形成統一方案后,將擇機提交給國務院分管副總理,然后根據副總理建議修改并聽取業內意見,之后形成的版本提交給國務院,討論通過后,改革將正式啟動。”
電改局部推進獲褒貶不一
2013年3月,國務院機構改革方案中將原國家能源局、電監會的職責整合,重新組建國家能源局,彼時《21世紀經濟報道》、《每日經濟新聞》、財新《新世紀》等多家權威財經媒體對此寄予深化電改厚望。新華社旗下《財經國家周刊》表示,“改革派吳新雄出任新國家能源局局長,讓人們對電力體制改革充滿了新的期待。”目前,伴隨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總體設計方案的醞釀,借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領,局部的電改有所推進。
去年,能源局分兩批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共計21項,其中多項取消、下放的權力與電力行業有關,包括去年6月“取消電力用戶向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的行政審批。今年2月,國家能源局曬出部門權力清單,保留了17項審批權?!缎戮﹫蟆?、《華夏時報》等媒體評價,能源領域里的簡政放權有了實質性的進展。
電價機制上,去年以來,8類銷售電價將逐步“瘦身”為3類。水電、核電上網價格形成機制,可再生能源價格和燃煤發電環保電價,以及居民階梯電價制度得到不斷完善。
同時,大用戶直購電試點快速在全國多地開花。資料顯示,繼2013年湖南、四川、山西、甘肅等省之后,安徽、江蘇、江西等十多個省在今年啟動或擴大了直購電試點。今年4月,發展改革委批復了云南省電力用戶和發電企業直接交易(直購電)試點的輸配電價。有評價稱,作為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的云南在探索電價市場化方面邁出關鍵一步。
《南方能源觀察》5月底刊文指出:2013年被視為大用戶直購電的分水嶺,新組建的國家能源局在推進此事上頗為用力,直購電成為其推動電力市場化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國家能源局領導連續與用電大省的地方大員會面,共商推進大用戶直購電試點。
此外,今年5月底電力行業混合所有制改革開始啟動,但爭議頗大。
可以看出,這些改革實踐涉及政府管理體制、電價市場化、電力市場建設與電企改革,均為電改總體方案中的重點。不過,其釋放的體制機制活力還不足以推動電改實質性前進。
深化電改的希望在哪里
去年3月,《財經》雜志在《電改試金石》中回顧過去十年電改時表示:電監會認為自己想改革但沒權力,價格部門認為電網企業成本不厘清就沒法放棄政府定價,電網企業認為先改的應該是電價而非電網,地方政府則認為經濟增長是硬道理,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漲電價。
目前看,新的國家能源局代替原國家電監會推進電改后,這一角力格局也并未好轉多少?!渡虾WC券報》報道中的折中方案、受地方政府青睞的“便宜”直購電仍然在說明著這種角力的因果。
今年1月底,國家能源局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指出,要“盡快出臺進一步深化電力體制改革的意見,積極支持在內蒙古、云南等省區開展電力體制改革綜合試點”。同時,積極推進電能直接交易和售電側改革,并探索靈活電價機制,推進輸配電價改革。
數月時間已過,其中大用戶直購電改革進展較為搶眼。然而,不少輿論指出,這一正確的改革“基礎沒打好,肯定實行不好”——且不說受到電網考核機制的自然排異,當前體制下其在理論上也有瑕疵。
長沙理工大學副校長葉澤教授用博弈論分析:假設發電企業和用戶都有參與和不參與直接交易改革的兩種策略,用戶積極參與直接交易改革的初始條件是電價降低,在此前提下,發電企業參與的條件是收入至少保持不變,甚至還要有提高。由于發電企業參與直接交易的電量要在政府年度計劃電量分配中按容量扣除回來,在機組平均利用小時與用戶負荷利用小時相等或者相差不大的情況下,發電企業的最優策略是不參與直接交易。
即使某一發電企業參與改革短期獲利,電量配額受損的其他發電企業會策略性跟進,最終將使發電企業一致采取不參與策略。
實踐也證明,試點的交易電價幾乎均低于電網大工業電價,試點交易量對現有供電結構影響很小。不少地方的直購電試點額度都確定在全年用電量的2%左右。在一些分析看來,這也屬于“電力企業給政府‘面子’”。
在國家能源局2014年市場監管工作要點中,“力爭全國大部分省份開展直接交易,交易電量不低于全社會用電量的3%,并選擇部分省份進行深度試點。”這一年度目標即使實現似乎也無力消除質疑。
《南風窗》在《再看十年電力改革》中評價,“直購電”看似美好,在經濟數據堪憂之時,它或許只是挽救地方經濟的一根稻草。而它之所以時常被冠以電改“突破口”的正面標簽,很大程度在于中國電力體制改革的艱難。